投稿邮箱: mszkjr2022@126.com
湖北鄂州农商银行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06月25日 16:56 来源:湖北鄂州农商银行

近年来,湖北鄂州农商银行聚焦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县域,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303个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打造了华容区、鄂城区两个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共建创新示范区,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案例得到《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扎实助力实体经济,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以金融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改进金融服务质量,贷款规模、净增额跃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智慧微贷”“绿色金融”“稳企纾困”三个案例获评全市“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千米工程”,被银联授予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突出贡献奖”。积极进行服务创新,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担保方式,针对劳模和工会成员定制的“产改工惠贷”系列金融产品得到全国总工会宣传报道,有效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差异化金融需求。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三农”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不强。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但由于乡镇地区产业规模小、人口分布分散,信息获取困难、信用体系不完善,加上“三农”投入回报周期长,普遍缺乏实物抵押,呈现“投入多、回报少、风险高”的特点,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三农”金融服务便捷性不高,获得感不强。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不高。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金融服务需求差异较大、个性化明显,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财务数据和经营历史,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抵押物或担保品,对资金周转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小,金融机构融资门槛高、审批流程繁琐、作业方式效率低下的现状难以适应高效金融服务需求和高质量风险防控需要。


图片1.png


二、主要的工作方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三农”发展的政治性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性,决定了遵循“农业农村金融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必然性。鄂州农商银行坚持金融为民根本宗旨,坚决站稳支农支小战略定位,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创新融资方式,加快推进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增强小微企业、“三农”金融服务便利性和获得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一)实施整村授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以支农支小为主业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鄂州农商银行主动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战略,加大乡村金融服务供给,以增强农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满足感、便利性、可得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乡村金融服务功能,打通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开展“863”数字化整村授信工程,完善乡村信用体系。建立“政府+银行+村委”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各区政府领导挂帅的整村授信领导小组,明确农户走访建档率不低于80%、预授信率不低于60%、签约授信率不低于30%的 “863”数字化工作目标,对全市303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授信。村委会落实“六有”宣传要求,即:村组显要位置有驻村“金融村官”公示牌、“整村授信”公告牌、宣传栏、产品海报、宣传横幅,“村村通”喇叭广播“整村授信”消息,提高村民知晓度和参与度。鄂州农商银行定期向市、区政府汇报整村授信工作进展,确保工作及时有效推进。


二是实施“三通工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机具要求,先后投入助农取款终端、电话银行等金融设备,打造标准化普惠金融工作站,乡村金融基础服务前沿阵地,实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站“村村通”;强化移动支付普及宣传,为乡村商超、药店、零售店、流动商贩提供二维码收款服务和设备,优化乡村支付结算环境,实现扫码产品“店店通”;利用金融服务工作站向村民推广“掌上农信”手机银行服务,指导村民在手机上办理存定期、申请贷款、转账、交社保等常用金融服务,实现手机银行“户户通”。


三是打造“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整村授信”服务模式,促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严格按照“三熟两优一好”标准选派金融97名,按每周不少于2天的要求驻村提供金融服务和政策咨询,鄂州农商银行42个基层支行党支部与服务辖区行政村开展村银共建,按“一村一群”建立金融服务微信群,线上答复村民各类问题咨询,推进村银党建互联、信息互通、人员互助,便于及时有效掌握村组人员、生产情况和金融需求,推动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鄂州农商银行派驻茅圻村第一书记兼金融村官与茅圻村共同打造的“巧巧工作室”得到全市推广。


(二)加强服务创新,助力服务能力提档升级。随着信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广大客户和业务人员对科技赋能的需求日益迫切。鄂州农商银行坚持科技赋能,加强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的移动展业,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支农支小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微贷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风控水平,有效改进客户体验。


一是创新实施“301”贷款模式,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重点围绕小微企业贷款慢问题,大力精简办贷流程,缩短办贷时间,减少申报资料,推广“301”贷款模式,实现三分钟申贷、零抵押、零担保、零人工干预、一键式提款的快捷办贷。客户通过鄂州农商银行“人码合一”平台自助扫码提交贷款申请,客户经理通过智慧微贷平台及时获知客户需求,并通过线上渠道采集客户信息、录入申贷资料、自动化风险评估、获取授信额度建议,客户最快可当场提款。“301”贷款模式不仅打破了金融服务的空间约束,客户经理在客户现场即可完成调查到放款的全流程,客户经理和客户都免于来回奔波,更打破了办贷的时间约束,客户即申即贷,甚至提前授信、循环使用,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体验感。


二是创新制定“千米工程”服务机制,及时响应线下信贷需求。“千米工程”是利用城乡网点覆盖优势,通过对网点周边3000米范围内农户、商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进行多轮走访,建立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档案,绘制授信用信地图,以扫码支付服务全覆盖推进金融服务需求全覆盖,提高金融服务综合性和时效性。推行“零距离、一站式”金融辅导模式,针对融资困难、金融服务满意度低、有新增融资需求的企业派驻“金融辅导员”到现场进行金融政策宣讲、开展融资咨询指导,助力普惠金融政策第一时间落地见效。


三是创新推出“一行一品”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个性化融资需求。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实施“一行一品”差异化服务策略,为特定行业优化信贷准入门槛,灵活利率定价方式,增强细分行业领域金融产品适配性,助力小微企业增产扩产、转型升级。通过打造“金刚石贷”“冷链贷”“养殖链贷”等区域产品,对49家行业龙头企业授信9155万元,为“燕矶金刚石”“樊口武昌鱼”“胡桥豆丝”等地方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提供动力。探索“知识产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资产抵质押新方式,发放了全市首笔“排污权”抵押组合贷款500万元。与鄂州市总工会合作推出“产改工惠贷”系列产品,为劳模、工会会员、困难职工等特定客群量身打造“劳模贷”“普惠贷”“暖惠贷”,对40家工会会员企业及1665名企业职工授信6.5亿元,以创新能力驱动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效改善。2024年3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09.04亿元,增幅11.58%,高于各项贷款增幅1.96个百分点。累计建档农户11.89万户,预授信农户10.38万户、30.97亿元,与11069户农户签约授信4.88亿元,向188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2.43亿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99亿元,当前余额占全市银行机构总额的80%以上。“六位一体”打造华容区、鄂城区2个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共建创新示范区,建设标准化普惠金融工作站12个,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有效提升。截至2024年3月末,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392户,当前余额68.2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对比年初增幅达到30.49%。今年以来,鄂州农商银行向16户专精特新企业派驻“金融辅导员”22名,在企业不同成长周期持续提供“一对一”政策宣传和融资辅导,精准发放贷款1.62亿元,高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利用“301”办贷模式为25337户小微贷款客户线上授信31.93亿元,实现当场申请、在线审批、当场提款。为小微企业免除抵押登记费、押品评估费等费用150万元,减免贷款利息1.2亿元,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难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要素整合不足。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多样、格式不一,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机制,导致数据分析不专业、不准确,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处理时间和成本,也阻碍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满足,影响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滞后。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的必然趋势。鄂州农商银行作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不足,先进技术支持的缺乏限制了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持续提升,影响普惠金融的推进效果。


(三)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有限。尽管鄂州农商银行在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方面进行了产品创新,但服务的覆盖面仍有待提高,部分偏远地区、细分行业、特殊人群的金融服务便利性、可达性仍需持续提升。


五、后阶段改进措施


(一)党建引领创建普惠品牌,推动普惠金融持续下沉。深入实施“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整村授信”服务模式,强化支行党支部与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党支部间的沟通关系,通过共建活动,增强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将普惠金融政策支持融入村镇、社区、园区规划和建设,为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持续完善政银企村合作模式,实现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有效整合村组、社区、园区特色资源,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产品与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品牌。持续建设“普惠金融工作站”,创建“普惠金融示范点”,建立更加紧密的政银企村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同缔造”理念推动普惠金融政策在“三农”“小微”领域的落地实施。


(三)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以金融科技助力普惠提质。以“开展六访六增 践行四下基层”活动为抓手,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精特新”重点企业、个体工商户、村组和社区、流失客户、沉睡客户六类客群进行走访调研,建立和完善信息库,加强客户需求分析和风险研判,依托省联社数字化走访平台、扫码申贷平台、智慧微贷平台,扩大“301”贷款模式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纪琛)

 



【责任编辑:昊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