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mszkjr2022@126.com
用手中的笔,描绘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新篇章
2025年11月10日 09:51 来源: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

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是由杭州联合银行主发起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在嘉善联合村镇银行做文秘,我有个很深的体会:办公室就像是银行的“中枢神经”,而我们每天处理的文字,则是连接各个环节的“无形纽带”。我手中的这支笔,分量不轻。它不仅要传递政策、沟通信息,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我们这家村镇银行如何扎根在这片土地,真心实意地服务“三农”的每一个足迹。这份工作,底线是“严谨规范”,但魂在于“深耕本土”,如何在字里行间平衡好这两点,透出我们的初心和担当,是我一直在琢磨的功课。


文字工作,核心是“准确”。但要做到准确,光坐在办公室里可不行,得先自己“吃透”。对我而言,“懂金融、懂乡土、懂政策”是绕不开的必修课。我会有意地学习存款贷款、普惠金融这些业务知识,搞清楚我们嘉善本地的农业产业特色,弄明白农户和小微企业主们最真实的金融痛点。记得有一次写产品推广文案,除了把利率、期限这些核心要素讲清楚,我还特意结合了本地农户种植水产的实际需求来写,效果就实在很多。政策学习也得跟上,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总行的具体规划,都得认真研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起草的文件不跑偏,能真正推动工作。我的电脑里一直建着几个素材库,分门别类地存着业务动态、典型案例、乡土见闻和政策摘要,这些零零散散的记录,往往就是让文章“活”起来的关键。


我们村镇银行最怕的就是“空话套话”。所以我的笔,必须“求真务实”。写总结时,我尽量不用“大概”、“基本”这类词,更喜欢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说话——比如,我们这季度为多少户乡亲解决了贷款难题,支持了哪家乡镇企业更新了设备。我觉得,这样的文字才是我们工作的“真实镜像”。对外宣传时,我也学着放下“金融术语”的架子,多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家常话”。宣传便民取款点,与其说“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网络”,不如直接说“家门口就能取钱,种地买菜更方便了”。写调研报告前,我更喜欢跑到田间地头、小微企业的厂房里,跟老乡和老板们聊聊天,把这些最基层的声音带回来,转化成有参考价值的文字。


办公室的文字,无小事。一则通知、一份报告,都关系到工作的推进和银行的形象。这份工作逼着我必须“细致严谨”。核对数据、核实信息是家常便饭,必须确保每个数字都准确,每个表述都经得起推敲。公文格式也有它的规矩,从标题、称谓到标点符号,都得规范统一,让文字既“有料”也“有形”。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重要材料写完总会放一放再回头看,或者请同事帮忙把关,多一双眼睛,就少一分疏漏。宣传类的文字更讲究“分寸感”,既要展现我们的服务优势,也绝不能夸大其词,守住金融宣传的合规底线。


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服务的是邻里乡亲,所以我们的文字也该带着温度。我不仅写严谨的公文,也留心记录身边的暖心故事:客户经理冒雨上门为老人办理业务,同事们为创业青年量身定制金融方案,疫情期间想办法帮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些瞬间,被我写进宣传稿里,让文字有了情感和力量。在写节日问候或客户回访材料时,我也会试着融入嘉善本地的风土人情,用更亲切朴实的语言,让大家感受到我们这家“邻里银行”的温暖。参与品牌建设时,我会自然联想到嘉善“鱼米之乡”的底蕴和这里的“善文化”,希望我们的文字和品牌,都能带着这份独特的本土气息。


文字无声,却承载着不小的分量;纸笔平凡,也能书写一份担当。在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我这支笔,是记录者,也渴望能成为创造者。以学立身,以实为本,以细提质,以情润文——我希望经手的每一篇文字,都能成为传递政策的可靠喉舌、连接群众的温暖纽带、展现我们银行风采的真诚窗口。我愿继续用笔墨,为村镇银行深耕三农的事业尽一份心,在书写中,见证我们共同的新篇章。


(嘉善联合村镇银行 汤铭)


【责任编辑:曹鑫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