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根源在农业,基础在乡土,其经营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往昔,农商行风控主要依赖“人控”——信贷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人熟地熟的优势来防范信贷风险,柜员凭借相互监督和各类登记簿来防范操作风险。这套传统方法在过去成效显著,是农商行最为珍贵的财富。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业务逐渐线上化,风险愈发隐蔽化,仅依靠“人控”,犹如用一把锄头耕种万亩良田,力有不逮。农商行必须借助科技之力,启用“智控”这一全新引擎,使传统经验与现代工具相结合,形成“智控+人控”双轮驱动,方能真正重塑农商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大数据”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数据是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资源。但因农商行信息科技建设起步较晚,大量数据处于分散状态。信贷系统中存储着财务数据,核心系统中记录着交易流水数据,客户经理的笔记本上还有贷后检查等动态数据。这些数据相互独立,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
为有效建立务实管用的风控模式,酒泉农商银行依托甘肃农信打造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智能风控系统与合规操作系统,以数据和技术为纽带,通过建设涵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维度的智能风控中台,让数据得以流动并高效利用,将原本分散于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要素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提升与智能化跨越。
(一)打通“数据孤岛”,实现风险“全覆盖”。通过智能风控中台,将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征信系统等平台的数据有效整合并连接起来,除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外,还接入了甘肃征信、融安e信、百行征信、朴道征信、金保信等外部数据,通过整合行内数据(客户信息、账户交易、信贷历史、行为数据)和行外数据(征信、工商、司法、黑名单、多头借贷等),实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从单一维度转变为多维度,极大弥补了客户信息不完整、不规范的缺陷,切实提升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前瞻性。
(二)赋能“业务流程”,锁定业务“风险点”。运用“智控”手段,将标准化的风控要求融入业务流程。在客户经理通过“背包银行”上门营销贷款时,系统会强制要求对经营场地、存货、机器设备等进行定位拍照和水印拍照,以防止信息错误。合同面签时,通过智能双录系统进行人脸识别和视频双录,确保是客户本人意愿。这些规则由系统固化,减少了人为操作的随意性和道德风险,实现了“智控”对“人控”最有效辅助与监督。
(三)监测“核心指标”,防范“流动性”风险。对于农商行而言,流动性是生存的关键。酒泉农商银行在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自动监测存贷比、不良贷款率、大额不良贷款反弹、客户预警处置等核心监管指标并定期生成报表,一旦个别指标接近预警值或突破容忍范围,系统会自动向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发送提示短信,方便银行随时掌握各项风险指标,提前做好安排,切实防范和应对流动性风险,为稳健审慎经营保驾护航。
二、构建“智能化”体系,解决风控滞后性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在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酒泉农商银行主动运用deepseek、元宝等智能平台,初步搭建OCR(光学字符识别)、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风险决策引擎、地图数据服务等多项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平台,让智能风控系统和客户风险预警系统成为客户经理的得力助手。
(一)贷前反诈,从个体作战到协同防控。建立客户风控模型,为不同客群设置差异化的风险指标与预警阈值,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通过贷款反欺诈模型,在受理客户贷款申请时,系统会自动扫描申请人信息并与内部黑名单、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及他行共享的欺诈特征库进行比对。在识别客户资料真假方面,我行基于OCR等技术提升处理效率,实现对卡、证、发票、财报、票据、合同等多类文件的OCR准确识别,有效防范和规避了信用风险。通过流程模型,统一客户准入、审批、贷后及档案管理等环节的标准,通过地图可视化帮助各支行明确营销区域边界并分析区域客群结构,在优化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二)利率定价,从统一标准到凭风险定价。通过客户利率定价模型,在系统分析客户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分,这个评分不仅考虑资产和征信情况,更重视我们酒泉农商银行所独有的“软信息”,例如其在村里的口碑、与本行的业务往来时长、存款沉淀情况。对于风险较低、评分较高、贡献度较大的优质客户,系统会自动建议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这不仅是基于“风险高、定价高;风险低、定价低”的风险定价,更是基于诚信与贡献度的定价,能让优质客户切实享受到优惠,从而增强客户粘性。
(三)贷后预警,实现从“补救”到“预防”的转变。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为“定期体检”,每季度或每半年开展一次。然而,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线上贷款的贷后检查,一直是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酒泉农商银行借助客户风险预警平台对贷款进行“动态监测”,一旦触发预警信号,系统会立即推送给管户客户经理,提醒客户经理主动开展贷后检查,及时了解客户情况,判断是临时困难还是经营恶化,进而决定是提供帮扶还是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不断优化贷款“三查”模型,为不同产品定制专属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检查流程,强化风险控制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贷后管理处于“事后补救”的被动态势,达成了由“应急处理者”向“风险预防者”的角色转换。
三、搭建“信用化”体系,解决授信不充分问题
“信用化”是以信用贷款为基础,切实规避和降低贷款风险的模式。通过调查论证发现,在酒泉农商银行近70年发展历程中,所发放的贷款中,信用贷款的不良率是最低的。反而是部分担保类贷款因其复杂的担保链成为不良贷款,客观上导致风险扩散。因此,酒泉农商银行科学应用信用报告,深入开展“信用救助”,全面在辖区农村推广“整村授信”,通过缜密的信息采集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以“客群+场景+风控+数据+流程”为策略,构建“流程科学、信息真实、效果突出”的风控模式,切实将农户“信用”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随时可用的“信贷”有形资产。
(一)整村授信批量化。把“整村授信”作为破解“农户贷款难、贷款慢”的根本之策,构建“党委主导、政府推动、农信主推、群众参与”的整村授信工作格局,紧扣“行政村评议预授信覆盖面100%”目标,依托“内外部大数据+三三制评议”机制,严格评议流程,真正通过“软信息交叉验证”摸清农户底数。深刻践行“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按需提额”服务模式,依托“金融助理驻村+线上金融服务”双轨机制,推动“无感授信”向“有感用信”转化。截至10月末,“整村授信”工作已覆盖肃州区122个的行政村,评定信用户4.2万户,占全区农户的72.4%,稳步提升了辖区农村“信用化”水平。
(二)金融服务多元化。为切实满足农户多元化信贷需求,酒泉农商银行坚持“实效为王”,从“单一授信”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确保整村授信“有成果、能持续”。一是从“签约”向“用信”转化,提升实效。打破“重签约、轻用信”的误区,将“签约”作为服务起点,签约时同步开通掌银,确保100%签约客户会用手机银行查额度、发起用信。二是从“单打”向“协同”发力,汇聚合力。主动联合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涉农部门,开展“产业+金融”对接活动,推动信贷资源精准滴灌至特色产业、集体经济项目;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进展,争取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数据共享等政策支持,让金融服务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三是从“办公”向“田间”下沉,贴近民心。鼓励员工发扬“背包精神”“铁脚板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听民声、察实情、解难题,不仅带去授信服务,更带去金融知识、产业建议,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百姓心里,成为农户“信得过、靠得住”的伙伴。
(三)授信管理精细化。推动授信模式从“粗放播种”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提升转化效能。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借鉴政府网格化治理经验,构建精细化授信管理体系,配备专属客户经理,运用“客户知晓率”“授信签约率”“用信覆盖率”“社保卡激活率”“存款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及“产品粘合度”等“六率一度”指标实现动态可视化管控,使每名客户经理授信情况一目了然。二是实施名单制营销。系统自动生成预授信白名单、授信未用信客户等多维名单,并精准推送至客户经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触达的方式,大幅提升授信覆盖率。三是实施常态化跟进。借助短信平台、智能外呼平台、企业微信等工具,将授信覆盖面化为可追溯的数据,通过实时图表报表直观展示进度,最终实现授信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金融资源精准浇灌“三农”沃土。
金融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智控”和“人控”是其双翼,并非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鉴。“智控”犹如拓展风控能力的“千里眼”与“顺风耳”,而“人控”则是把握风控方向的“核心支柱”与“稳定基石”。农商行既不能因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了人情冷暖,也不能因墨守成规而错失发展机遇,不断推进风险管理向“人控”+“智控”融合,才能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酒泉农商银行 张军、赵建海)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