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史者勤于思。这里,对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骊姬与申生的故事做一点分析与思考。
骊姬与申生的事迹散见于《春秋》、《春秋三传》、《国语》、《礼记》、《史记》等典籍,本文的分析也是基于上述史料。其故事主要是说,春秋时期,晋国一代雄主晋献公(公元前676年-前651年在位),先娶贾国女为夫人,无子;又纳其庶母齐姜为妻,生一男申生、立为太子,生一女、嫁为秦穆公夫人。齐姜早卒,晋献公又娶戎国两个庶妻,生了两个儿子,一名重耳(后为晋文公),一名夷吾(后为晋惠公)。后来,晋献公在攻灭骊戎时俘获骊君女儿骊姬及其妹妹并娶之,骊姬生子奚齐,其妹生子卓子。骊姬很得晋献公宠爱,为立其子奚齐为太子,设计杀害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夷吾,史称“骊姬之乱”。“骊姬之乱”在古代影响深远,引发晋国数十年内乱,公室势弱、大夫专权,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东周王朝由春秋进入战国。
据史载,太子申生仁孝,有德能。从以上形势中,咱们试着分析一下,申生能不能避免其悲剧的命运呢?
有人认为,申生可仿效重耳、夷吾,走为上计。但笔者分析,此计可能行不通。理由有二,一是走不了,二是走了也活不下来。当时,骊姬甚得晋献公宠信,且从其后来一系列谋划来看,一环套一环,步步为营,考虑周详,下手果决,智谋、策略、举措,不可谓不高。我们看骊姬是如何一步一步除去申生的。
首先是准备。骊姬用私通、贿赂和利益交换等手段拉拢晋献公身边的宠臣,在阻断言路的同时,聚集了一批很会揣摩献公心意的权谋高手,他们一开始的斗争锋芒就直指太子,重耳和夷吾只是顺带。骊姬非常忌惮申生,日夜防守,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不会给其逃走的机会,就是侥幸让其逃脱也绝不允许其活下来,务必除之而后快。
其次是离间。想方设法让晋献公疏远申生。他们采取“外殚善而内辱之”的策略,让晋献公的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人称“二五耦”,即二五仔)对晋献公说:“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献公听了,当然很高兴,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史记·晋世家》)申生远离中央后,骊姬利用并制造一切机会离间晋献公与太子的关系,大臣们对此看的很明白,所以《史记》说:“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再次是谗谮。晋献公作二军,亲将上军,他们说服献公让申生将下军,去伐霍,“行之克也,将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虽克与否,无以避罪。”(《国语·晋语》)申生战胜霍国回来后,骊姬半夜哭着对献公说:“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国语·晋语》)这时,献公并不太相信骊姬的话,反问道,哪有惠爱民众而不爱父亲的呢?骊姬回答说,她也是担心,听到人们说,普通人的仁义和国君的仁义不一样,普通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国君要把安定社稷称作仁。所以百姓的领袖没有私亲,而以百姓为亲。倘若太子认为对多数人有利又能把百姓团结在自己周围,还怕弑君?为了多数人的缘故而不爱私亲,大家会更加拥戴他,他开始虽有弑君的恶声,可是最终却能赢得惠爱百姓和忠于国家的美名。况且民众和大臣都是逐利的,杀了国君而让民众得利、让大臣进一步加官晋爵,谁还会反对他呢?这时就是有人想爱国君,也办不到了,他们会认为“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国语·晋语》)这段话,献公听进去了,于是赶忙问应该怎么办。骊姬说,你干脆称老退位把国政交给太子得了,他掌握了国政,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说不定就会放过你。你再好好想一下,自你的曾祖桓叔以来,谁爱过亲人?正因为不爱私亲,所以才能把本家占有的翼地兼并了。这就更加戮到了献公的敏感处。由此可知,骊姬他们让申生驻守曲沃,是精挑细选的,谋划相当长远。在此之前,晋国发生过一起同宗相残的血案,经过长达67年的内斗,被封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后来的晋武公)祖孙三代杀逐大宗五位国君,完全灭掉盘踞都城翼城的晋国大宗,直接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史称“曲沃代翼”。而晋献公正是继承了其父晋武公的君位,即位之初,为避免“曲沃代翼”悲剧的重演,更为巩固自己的权力,用“聚而歼之”的毒计将曲沃桓、庄公族集中在绛城屠戮殆尽,现在绝对不会再让驻守曲沃的太子有机会成为第二个自己,于是对骊姬说,“尔勿忧,吾将图之。”然后,晋献公与骊姬合谋,赐给申生象征离心的左右异色的衣服、预示分离的有缺口的金环,让其带兵伐东山,“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国语·晋语》)所以申生胜狄而反后,“谗言益起”。
最后是下手。申生伐东山回来后,晋献公私下经常对骊姬说要废申生立奚齐,而此时骊姬仍然用“详誉阴谮”之策,哭着对献公说:“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而背后立即以晋献公的名义,让太子从曲沃带来祭祀用的胙肉,并暗中派人在胙肉中下了毒,趁献公打猎回来要吃时,却当面阻止说:“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然后“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史记·晋世家》)献公大怒,当场杀了太子的老师,申生逃回曲沃后,不久也自杀了。单从“胙肉”事件来看,手段实在低劣,但晋献公竟然信而不疑,并立即采取极端措施对太子下手,很可能是其事前通谋或默许的。
还有人认为,申生自己有能力有军功,还有追随太子的一批卿大夫,再加上齐、秦为外援,而当时晋献公已老,即使不愿弑君,也可以据曲沃坚城固守,待献公去世以后,诛骊乱而正君位。事实上,此法也行不通。首先,以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雄武,申生如果固守曲沃,虽然不会像夷吾驻守的屈城那样容易被攻破,但最终肯定也是守不住的。其次,晋献公善于驭下,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使晋国的版图扩张了三倍多,群臣虽然讨厌骊姬,但首先是忠诚献公,然后才会想到申生。再次,虽然申生的外公为齐桓公、妹夫为秦穆公,但晋国的强大一是威胁到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二是限制了秦国的发展与崛起,两国是不会真正支持有德贤之名且军功显赫的太子上位的;相反,他们很乐意看见晋献公倒行逆施,然后再打着维护亲情与大义的名号干涉晋国内政,从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历史上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后,正如上面所说,骊姬有权谋、有手段,无下线、无底线,善于无中生有、见缝插针,果断狠辣,是不会给申生秋后算账的机会的。
所以,申生在走走不了、打又打不赢,还要背负不忠不孝恶名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言听计从、逆来顺受,但最终还是不免悲剧。那么,他真的就一点出路都没有吗?虽然,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假设,但笔者不妨以旁人客观之态度来个“马后之炮”,提出上中下三策,试着为申生破一破骊姬2700年前摆出的这一“高端”局,让大家闲时笑谈,茶余评批。
上策:舍小仁,建大功。首先,太子之谋臣采取非常手段诛杀骊姬。诛杀骊姬的时机有三次,第一次是晋灭骊戎,在晋献公见到骊姬姐妹之前下手。而且这是最好的机会,因为这时不存在事后向晋献公交代的问题。即便这时申生因年纪尚小而对“灭人国而娶其女”的政治危害意识不深,但群臣,特别是太子的老师应该非常敏感,并果断除去骊姬姐妹。而且,史苏、郭偃等大臣早有先见之明,可惜都没有行动,错过了这一良机。第二次是骊姬生奚齐后,这时骊姬造乱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不过因其受宠日甚,诛杀有相当之难度和风险,但太子的谋臣应该勇敢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且不告太子而自行果断出手,事后主动为太子牺牲。第三次机会是太子伐东山后,由于这时晋献公的身体每况愈下,太子与骊姬的斗争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然,诛杀骊姬者,最好由重耳、夷吾的人动手,而事前应予其重大补偿,太子主要是做好善后工作。其次,安抚好晋献公。诛杀骊姬既成事实后,太子要迅速把直接凶手交给父亲亲自处置,并和众大臣一起平息献公的雷霆之怒,之后找机会为其献上别的美女。由于晋献公之所以下决心废除太子,除骊姬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不喜欢申生的小仁小孝,这有点类似于秦始皇不喜欢公子扶苏。所以献公即便查出太子为诛杀骊姬的幕后,但见其如此像自己一样杀伐果断,大概率不会真正严处申生,心中说不定还会暗中欣喜。况且,晋献公对骊姬私通近臣的事不可能一点不知情。不过,为防新的美女成为又一个骊姬,太子要保证美女的人品和数量,最起码不能选择有政治野心的送。最后,申生与群臣一起继续帮助晋献公开疆拓土、称霸天下,以建万世之功勋。当然,用此策者,天时地利人和,非大气魄、大格局之雄主不可。
中策:舍虚位,办实事。首先,以退为进。以自己出身不正、优柔寡断不宜继君位等为由,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强烈要求立奚齐为太子。其次,取信于父。对骊姬像对晋献公一样毕恭毕敬毕孝,并公开劝说公子重耳和夷吾都不要与奚齐争太子之位;对父亲和骊姬言听计从,唯独不去带兵打仗。最后,蓄势待发。要和反对骊姬的大臣搞好关系,特别是要保护他们不被骊姬之徒谋害(以晋国当时主要大臣的德行和能力来看,都是老辣深谋之辈,这一点其实不用担心,但是这个态度很重要)。晋献公在时,要充分利用自己在齐国、秦国的优势,搞好与各诸侯的外交关系。待献公去世后,坐观大臣斗骊姬,然后联合重耳、夷吾拨乱反正。
下策:舍功名,全孝悌。明哲保身。彻底放弃太子和公子之位,和晋献公与骊姬坦诚布公,表明自己实在无意于政治,再向父亲要点钱,远走他乡,隐姓埋名,逍遥一生。
(作者:高军峰)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