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行组织的“三晋‘背包’行 普惠见初心”优秀客户经理事迹巡回演讲视频会之后,我很受启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背包精神”的深远意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背包精神”的丰富内涵。
他们肩上有责,以“接地气”的担当,织密客户服务网。“我们背的不仅是背包,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在农户需要时‘拉一把’,在企业遇困时‘扶一程’,这就是金融服务最温暖的底色。”一位客户经理在演讲中这样说道。是的,优秀的客户经理,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等客户”,而是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用当地人最认可的“接地气”方式走进客户心里。他们和农户一起在田埂上分析种养殖行情,帮农户算清“成本账”“收益账”;和小微企业主围坐在厂房里,一起琢磨如何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如何拓展销售渠道。他们从不满足于“服务好单个客户”,而是想着“以点带面”——帮一个养殖户解决了贷款问题,就主动联系周边的饲料供应商、屠宰场,推动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小产业链;帮一个村口小卖部升级成“普惠金融服务点”,就顺带帮村民代收代缴水电费、代订农资,让一个小小的服务点变成乡村生活的“便民枢纽”。作为客户经理,我们每天背的不仅是工作包,更是对客户的承诺、对辖区发展的担当。今后,我也要把这份责任时刻扛在肩上,遇到农户有疑问,多走几步路去田间地头解答;遇到企业有困难,多花点心思帮着想办法,让“责任”从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他们胸中有数,以“脚底板”的坚持,摸清客户“底细”。“服务没有KPI,但人心会记账。现在,我的692户“老铁”客户,都是靠一双“泥腿子”和一颗热乎心,下“笨功夫”这么一个个跑出来、聊出来、帮出来的。”演讲中,一位客户经理的话让我格外有共鸣——这份“侃侃而谈”的背后,从来不是天生的记忆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访,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去年12月,我刚去太谷区小白支行担任客户经理的时候,对辖区情况一片陌生,看着名单上的客户,心里既着急又忐忑。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要没有客户办理贷款,就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走访上。每天早上,我会提前规划好走访路线,先去村委、村里的小卖部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打听周边农户的情况;下午就往农户家里跑,有的农户在地里干活,我就蹲在田埂上和他们聊种养殖的事儿;有的农户晚上才有空,我就吃完晚饭再出门,借着灯光和他们核对信息。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我终于把辖区的存量客户全部走访了一遍。我越来越明白,“胸中有数”不是简单的“记数据”,而是“记人心”,是用坚持换信任,用真诚换情谊。
他们心中有爱,以“暖人心”的情怀,传递金融温度。“我有一个记事本,里面清晰记录着关于客户的某些重要时刻:有客户新婚,会邀请我去担任伴郎;得知客户家中添丁,会挑选实用的婴儿用品上门探望;赶上客户乔迁新居,也会备上象征乔迁之喜的花篮表达心意。”这就是“心中有爱”的力量——这份爱,是对客户的共情,是对乡村的情怀。他们把客户的事儿时刻“放在心上”,不光是金融服务,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非金融事项,正是这一次次的“关注”和交流,让彼此的距离更进了一步。他们的爱还藏在一个微笑里,当农户因为不懂政策而焦虑时,一个微笑或许能缓解对方的紧张;他们的爱藏在一声鼓励中,当企业主因为经营困难而迷茫时,一声“办法总比困难多”能给对方勇气;他们的爱藏在一次握手时,当客户拿到贷款时,一次有力的握手就可以传递信任。
他们眼中有光,以“逐梦想”的信念,赋能客户未来。“在吕梁山脚下,有一个以清水塘和香甜粽子闻名的小村落,它叫“青塘村”。这里的水土滋养出品质上乘的粽叶,闻名一方。这里,我遇见了老李,也见证了一颗粽子如何“包”出一个产业的希望。”演讲中,一位90后客户经理说出这句话时,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份光芒,是对客户未来的期许,是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更是对“背包精神”的坚守。他们眼中的“光”,藏在对客户梦想的支持里,他们希望自己放出去的每一笔贷款,都能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长成客户心中的“参天大树”;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服务,都能让客户感受到“被认可”,让客户更有底气去追逐梦想。更让我触动的是,他们不仅有“逐梦”的信念,更懂得利用新时代的资源赋能客户。现在,通过手机银行,客户足不出户就能申请贷款;通过移动展业平台,在田间地头就能为客户开卡、激活社保卡;通过征信系统,能更精准地了解客户信用情况,为客户匹配更合适的产品。这些现代化设备和系统,不是让服务“变远了”,而是让服务“更快了、更准了”。作为新时代的客户经理,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幸福”,用好手中的资源,让每一次服务都能赋予客户能量,让他们能更轻松地追逐梦想,看到更美的风景,到达心中的远方。
(太谷农商银行 杨锐)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