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班”,人们往往联想到格子间的灯火与赶工的疲惫。但在嘉善联合村镇银行,“加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模样——它不是为了赶报表、拼业绩,而是为了田间地头的农户、街角巷尾的商户,是带着温度的服务延伸,是“做嘉善百姓信任的银行”这一承诺的生动实践。
这里的“加班”,是顺着农户的时间“错峰上门”。农忙时节,农户白天忙着插秧、收割,根本抽不出时间到网点办理业务。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们便主动调整作息,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傍晚六点,当农户放下农具歇脚时,客户经理已带着移动展业设备等候在院坝里,一边帮着剥毛豆、唠家常,一边快速办理存款开户、贷款申请;周末清晨,他们赶在果蔬批发市场开市前到场,为商贩们办理资金转账、零钱兑换,用“加班”的时间,换农户商户“不耽误农活、不影响生意”的便利。
这里的“加班”,是围着村民的需求“按需定制”。针对村里老人行动不便、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情况,银行员工常常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组成“便民服务小队”上门服务。有的帮老人手把手教他们使用手机银行查余额;有的带着血压仪、磨刀工具,在服务金融需求的同时,顺带帮老人做健康检查、磨利剪刀。今年中秋前,为了帮独居的王阿婆赶在节前取到存款置办中秋晚宴,柜员小张特意加班一小时,等阿婆的子女下班后陪同前来,用耐心的等待换来了老人的安心。
这里的“加班”,是跟着村居化营销“深耕细作”。为了深化与村民的联结,银行员工常常在下班后、周末里“加班”组织小型邻里活动。在惠民街道的村落里,我们曾加班布置活动场地,连夜准备非遗剪纸材料,只为周末能和村民一起做手工、话家常;在罗星街道的社区里,他们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开设“金融小课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防诈骗知识、存款产品,把金融服务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这种“不推销产品、先拉近距离”的“加班”,让银行渐渐成了村民口中“像邻居一样亲切”的存在。
在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没有强制性的加班要求,却有员工主动“抢着加班”的自觉;没有冰冷的业绩指标,却有“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里”的追求。这种“不一样的加班文化”,本质上是扎根乡土的责任与担当,是把“百姓信任”四个字,刻进每一次延长的服务时间里,融入每一次主动的付出中。也正是这份独特的“加班温度”,让嘉善联合村镇银行成为了嘉善百姓心中“离不开、信得过”的本土银行。
(嘉善联合村镇银行 沈祎诚)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