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临柜上岗,是基层网点注入新鲜血液的关键节点。山西黎城农商银行西关储蓄所将新员工教育作为提升服务质效的“先手棋”,聚焦“三个结合”精准发力,让新员工在学技能、悟文化、强服务中快速成长,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新动能。
传统与现代相融:在历史中扎根 向业务要实效。“1951年,山西农信的第一批‘背包银行’业务员,背着账本走遍太行山区,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每天上班前20分钟,该储蓄所的“红色课堂”总会准时开讲。老员工郭姐翻着泛黄的老照片,给新员工讲述信合前辈的故事。新员工小王听得入神:“原来咱们的‘服务三农’不是口号,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传统。”
故事讲完,转身便是实战。该储蓄所把当前业务作为“练兵场”,实行“问题导向式”教学——遇到老年客户不会操作自助设备,就手把手教新员工如何用方言讲解操作步骤;碰到复杂的转账业务,老员工先示范流程,再让新员工独立办理,事后复盘易错环节。“昨天刚学了挂失业务规范,今天就遇上客户办理,跟着流程走下来,心里特别踏实。”新员工小张在学习笔记里写道。
学习与实践相促:从理论到技能 让服务有温度。“这笔取款业务,凭证填写少了客户联系电话,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资金安全追溯。”在每天下午的轧账过程中,运营主管都会拿着新员工办理的凭证耐心讲解。该储蓄所坚持“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双提升,白天让新员工跟着老员工坐柜实操,晚上组织学习《柜面服务规范》,确保“理论学透、技能练熟”。
为让服务不止于“合规”更在于“暖心”,网点还特意设计了“场景化训练”:模拟集市高峰期客户排队时的安抚话术,练习给视力不好的老人读存单信息的语速,甚至细化到双手递接凭证的角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新员工如今接待客户时,语气里多了几分自然的亲切。
传帮带与共成长并进:以经验破题 借新力提质。“王哥,这个客户说手机银行转账总提示‘限额’,我查了系统设置没问题,您帮看看?”新员工在协助客户办理转账业务时遇到难题,立刻向“导师”莎姐求助。作为所里的“业务能手”,莎姐蹲下来和他一起核对客户信息:“你看,他的账户是Ⅱ类卡,年累计限额10万元,得引导他升级账户……”边讲边演示,半小时就理清了症结。
“传帮带”不是单向输出,更有“教学相长”的惊喜。通过常态化的培训教育,现如今,西关储蓄所的新员工们已能独立承担柜面业务,客户满意度直线上升。从“背会规范”到“用好规范”,从“了解业务”到“懂透客户”,“三个结合”不仅让新员工快速成长,更让“老网点”焕发新活力——这把淬炼新力量的“金钥匙”,正打开基层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新空间。
(通讯员:申林超)
【责任编辑:曹鑫海】